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意识的本质

对意识的本质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来理解,譬如,可以从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相区别的角度说意识的本质特征是其“理性形式”和“自我意识”。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所有理论和讨论都得围绕解决这一基本问题进行。因此,对意识本质的理解就只好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范围内来进行,就像上面对物质的理解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来进行一样。当然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中也密切地渗透着一般和个别、本体和现象、形式和内容等关系框架。譬如,在意识中是否存在不包含感性内容的纯粹理性形式或逻辑形式,它是怎样依赖于物质的,应当从什么角度来对待它,应当从发生角度看,还是从现象角度看?等等。

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理解意识的本质,具体来说是从意识和人脑的关系、意识和外部 客观存在的关系来理解意识的本质。从前者看意识的本质表现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后 者看意识的本质表现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原理的意思说,人脑和意识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人脑是体、实 体、基础,意识是这个体的用、功用、功能、机能。对人脑来说意识是功用、功能、机能, 但对意识自身来说,这功用,作用就成了体,即本质。由于“用”总是依赖于“体”,所以,意识总是依赖于大脑这块物质。

(一)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意思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高级、最珍贵的东西。但 意识这朵花是开在物质的土地上的。这土地不是所有物质形态者都能充当的。因为最高级的 意识需要一个最高级的物质形态来充当她的土地。地球大约有50亿年的年龄,在这漫长的50 亿年中,它所进化出来的最高级的物质形态就是我们每人都有一块的人脑。只有人脑能成为 意识的物质器官,别的物质形态都不行,石头不行,人身上的其他部分也不行,只有人脑这部分物质能产生意识机能。至于地球以外的地方有没有人脑这样的一块物质,目前人类还 不得而知。

人脑之所以能产生意识,成为意识的物质器官,根本原因是,人脑是高度复杂而严密的 物质体系。人脑中的神经细胞多得惊人,大约有1000亿个。由这些神经细胞组成极复杂的神经网络。人的眼、耳、鼻、舌、身把外界信息传给这个神经网络,这个神经网络经过信息加工就产生了意识,知识、理论、学说等产品。最复杂的神经网在大脑皮层,因此,人的大脑皮层 如果受损,那么人就失去思维能力了,就变成了白痴了。如果得了脑梗塞,血供不上,大脑皮层供氧中断,人就失去知觉了。这说明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据说人的 情感是同人脑中的一块叫F肽的物质相关。一个人脑中的F肽多,这人就快乐,否则就痛苦。吸毒能促使人脑的F肽增加,能产生快乐。但吸毒是违法的,不需图一时快乐而以身试法。

(二)意识是人脑在反射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活动

人脑能产生意识,那么人脑怎样产生意识呢?生理科学认为是通过反射活动形成的。

反射是动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式,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对环境作用的一种反应,如动物看见能吃的东西分泌唾,看见危险的东西眨眼。它是动物的本能,是不需学习而能的生理过程。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能力,是心理活动。如狗通过训练听到哨响会汾泌液。巴甫洛夫把动物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而第二信号系统是信号的信号的信号,即语言和文字系统。人拥有两种 信号系统,即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人的意识就是在这两种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由第一信号系统产生感性意识,由第二信号系统产生理性意识。意识的理性形式是所独有的。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人脑就像机器,意识就像产品,机器要能造出产品还需要原料。那么,大脑这台机器所需要的原料从何而来呢?从外部客观世界来。外部客观世界通过什么方式进入到人脑中呢?通过反映方式。这样以来,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我们可以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一意识本质的命题作一要素分析。这一命题中有三个要素:(1)人脑,(2)客观存在,(3)主观映象。其中,人脑是物质形态。客观存在也是物质形态,主观映象是主观的。两种物质形态相互作用和结合所产生的产品应该也是物质的,那么,作为物质形态的客观存在进入作为另一种物质形态的人脑为什么会产生具有主观性(虽然其内容是客观的)的意识呢?我们认为意识主观性的根源只能从“人脑”这一方来寻找。“人脑”本身是一团血肉,是物质的东西,但“人脑”的“机能”却不是物质的,是有主观性特征的。至于说物质性的“人脑”为什么会有非物质的、主观性的“机能” ,这恐怕是物质和意识之间很难搞清的关系了,这是人类科学和哲学中的最困难、最尖锐的 问题。

由于“人脑”具有主观性“机能”或主观性形式(相对意识内容)因而当“客观存在”以信息的方式通过“反映”进入“人脑”后,就同人脑的主观性机能相结合,于是就产生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意识。因此,意识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来源、内容,它显然是客观的,“主观现象”则是意识的形式、存在方式,它是主观的。意识 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一方面,意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另一方面,意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意识反映形式所具有的抽象性、隔离性、想象和联想等特征都是主观世界中才有的,具有主观性。以意识中的认识来看,认识的形式有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谁也没有看见摸见过概念、判断、它以主观的形式存在着。主观性是意识的一方面特征,另一方面,这些主观形式的内容是客观的。每一个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 反映。有的哲学家说,客观外部事物在进入意识主观形式后被主观形式改变了,因而不再是客观性的了。辩证唯物主义者觉得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还的确不好说明,不好回答,但可以用 实践来证明认识中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实,认识形式的根源也是客观的,这就是实践活动和实践结构。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实践的普遍结构、程序内化、积淀于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人 的主观认识形式。

第二,一方面,意识具有主观差异性,另一方面,主观差异具有客观根源。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会形成不同的认识,观念。不同的人看同一部**,听同一首音乐,他们所形成的认识、所产生的评价是不同的,这种意识的差异性体现出意识的主观性。人们之间的共识并非不能形成,但这共识是相对的,共识的形成也是很难的,因为意识具有主 观性,差异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意识主观差异的产生根源是客观的。这根源就是不同的人不同先天素质、后天的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

第三,一方面,意识具有主观特征,另一方面,意识的主观特征有意识基础。人的意识可以超越现存事物进行自由创造,可以脱离实际进行虚构、悬想,悬设。譬如,意识可以自由 创造、虚构、悬设童话世界、空想社会、超人、神、五皇大帝、鬼等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聘,这是意识的主观特征,正因为有意识的这种主观特征存 在,所以才有能动创造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意识的主观特征有其客观基础。鬼有三只眼、六只手、二、三尺的颈子,这些世界上都没有,但世界上有眼、手、颈这些客观的东 西。意识的主观性是对这些客观的东西进行夸张、重组、虚构而已。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到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常识形式,主观差异和主观创造诸方面,而其客观性则表现在意识的内容,根源,基础上。因而,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识具有客观 性,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意识具有主观性,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意识是物质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统一。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意识同物质具有质上的差异性、对立性,意识不能等同于物质。虽然意识的根源、内容、基础都是客观的,但意识毕竟不同于物质。在这一点上 辩证性唯物主义是批判庸俗唯物主义的。庸俗唯物主义把物质产生意识看作胆囊分泌胆汁一样。胆汁是物质性的东西,从而意识也是物质性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这是抹煞了意识和物质的差异。2.意识具有主观性。意识和物质质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意识的主观性上。假如意识没有主观性,物质也就无所谓客观性了,因为客观性就是相对于主观性而言的。意识存在于内心世界,以心理、观念、思维的方式存在着。3.意识具有超越性、自主性、自由性、创造性、批判性、理想性等特征。意识可以超越物质和现实世界上人自己的尺度去创造、建构、批判现实世界,创造出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东西来。意识自己可以有主心骨,心存有主,她可以不依物质为主,不随波逐流。在物质面前意识、精神可以有不可摇夺的坚定性、一惯性,精神、意志可以作到“威武不能屈,贫*不能移,富贵不能*。”4.意识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通常我们讲到意识的价值的意义是从意识对物质的作用上说的,如说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可以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理论保证等,好像除此以外精神就别无价值了。这其实是抹杀了精神自身的价值。其实精神自身是有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的。精神的自主、自由、自律、创造、悬设等都是意识的独立性价值所在。如果人的精神意义都要唯物质欲望之马首是瞻,那精神文明就没有多大价值了。5.基于以上所说,不能把意识还原为,归结为物质,意识的内容基础可以还原为物质,但不能把全部意识都还原为物质。如果这样就等于取消了意识,就倒退到庸俗唯物主义了。这里涉及到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含义问题。我们认为,唯物主义的主要含义是说,意识的“根源”、“内容”、“基础”是物质。这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而言的。这个思想恩格斯就强调过。他说:“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术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传用。”(《马恩选集》第4卷,第2版,第224—225页)对意识的理解是不是只能从其“根源”、“内容”、“基础”上来理解呢?不是。意识的“根源”问题只是从时间的、纵向的角度寻求意识产生的最终原因,这是发生学的方法,侧重于科学。意识的“ 内容”问题只是从意识形式所包含的东西是什么意义上来理解意识。对意识的研究还可以从空间的、现象学的角度来研究,即“面向事物本身”,把意识看作“直接给与”的东西来理解。这种理解就是要把意识的“根源”、“内容”等问题用括号括起来,暂不管它,而是研究关注意识本身。总之,对意识可以进行多角度地研究。这样以来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 性原则就可以获得确定的含义。

高二政治课件: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③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2.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3.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意识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并不是思维的源泉.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动物真的没有意识吗?

#课件# 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 整理的高二政治课件:意识的本质,欢迎阅读与借鉴。

1、知识目标

 ◇识记:

 意识的含义及本质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意识的本质

 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物质的特性是什么?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怎样的?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导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梦的形成。

 自主探究:

 1、动物有意识吗?

 2、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各是什么?

 3、纯粹[S1]的动物心理会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4、为什么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而动物脑则不能?

 5、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不是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呢?

 合作探究: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意识与非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反应的历史联系,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课堂探究:(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2)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关于这一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动物的大脑和单纯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这种人类意识的反映形式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S2]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反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意识的本质》教案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课堂探究:(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

 (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课本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脑比人脑要低级,不会形成意识。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第一,人脑比动物脑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第二,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仅包括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可以在语言刺激下产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产生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课堂探究:(1)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探究提示:(1)由于动物脑对客观事物只能形成表面的感觉等本能性的反应,而不能像人脑那样抽象出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对动物说“梅”不能让其止渴,对动物谈“虎”不能使其“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也即意识,既包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一感觉,也包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抽象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抽象思维。人的意识是人对事物主动的、能动的反映。而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不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动物脑和人脑对事物反映的差别,强调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只能是人脑。

 《意识的本质》教案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课堂探究:(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探究提示:(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2)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客观事物对意识形成的重要性。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S3]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教材插图说明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意识。

 ◇课堂练习:关于意识的正确说法是()

 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功能B、人脑会思考,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仍是在考查意识的含义,但却是从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三个方面!分别设置选项。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A项表述正好相反,故不选。要形成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B项表述忽视了实;践和客观事物这两个要件,故不选。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两种形式,感觉是对事i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思维则是对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二者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故c项表述错误。只有D项准确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应入选。

 课堂总结:

哲学上来讲意识是人脑特有的产物,动物的一切反应都可以认为是一种本能。

可是啊可是啊,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如果动物会有人类一样的意识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呢~? 也许是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一只觅食路上感到疲惫的小蚂蚁,忽然被路旁兀自散发着清香的一丛野花所吸引,于是它欣喜的退开一段距离挑了一朵开得最高最大最艳丽的野花爬了上去,小花在风中轻轻的摇曳,似一个专为过往路上劳累的小蚂蚁准备的摇篮,它舒舒服服的躺进像水草般柔柔的花蕊上,轻轻柔柔的打了个盹儿~直到被花儿下面的蚂蚁兄弟们齐力给摇醒,它慵懒的狠吸了一口花香,才恋恋不舍从花蕊上爬下来,这时早已等的不耐烦的蚂蚁兄弟们一窝蜂的围上去,碰碰它的触角,对它说:“哼!你又偷懒!不过没关系!你看我们兄弟今天可有大收获!”说着转头示意它看后面更多蚂蚁兄弟合力抬着的一只大蜻蜓,它看了看,嗬~可真够大的~如果我一只蚁的话~得吃好久好久吧~它心里这么想着,可是目光却并没有对那只大蜻蜓多加理会,它只是把前面几只脚踏上了离它最近的一只蚂蚁兄弟的背上,再费力的仰了仰头,看着远方的天空,呆了一会儿~然后下来,碰碰这只蚂蚁兄弟的触角,告诉它:“上面的野花很香云儿很软,天空很蓝很大,偶尔有鸟飞过~”

(1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柳艺诺的头像
    柳艺诺 2025年08月10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柳艺诺”

  • 柳艺诺
    柳艺诺 2025年08月10日

    本文概览:意识的本质 对意识的本质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来理解,譬如,可以从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相区别的角度说意识的本质特征是其“理性形式”和“自我意识”。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

  • 柳艺诺
    用户081010 2025年08月10日

    文章不错《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