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见的记叙文答题格式

网上有关“中考常见的记叙文答题格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考常见的记叙文答题格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考常见的记叙文答题格式

记叙文阅读答题格式

  常见题型解析

 1、题型一:题目设题

 题目的含义、题目的作用、拟题、寻找线索。

 ①标题含义

 A、一语双关的题目最容易考查其含义,表层意从字面上很容易把握,深层意要联系全文甚至主旨方可把握出。

 B、运用修辞的题目也容易考查含义

 思路: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又指……。概括了……的事件,表达了……的情感,暗示了……的主旨。或者:运用…修辞,写出……

 ②标题作用

 内容上:(同题目含义)点明……、概括……事件、表达了……感情、表达了……主旨

 结构上:是否是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参考)形式上: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③拟题(只要对的,不要贵的):以核心人物为题:《老王》《藤野先生》;以核心事件为题:《登上地球之巅》;以核心事物为题:《风筝》;以季节为题:《春》《济南的冬天》;以独特的视角为题:《背影》《台阶》;以主旨为题:《伟大的悲剧》;以情感命题:《爱》;以线索为题:《羚羊木雕》;寻找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题型二:情节设题

 ①概括全篇内容、概括部分情节、梳理心情变化、概括全文内容

 基本思路:人物+事件+结果,时间、地点、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可以有,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注意: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插叙的事情排除掉);如果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

 ②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③梳理心情(感情)变化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小结:完善情节链、完善变化链

 3、题型三:人物形象设题

 ①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思路:抓住文中抒情议论句,体会作者情感,用赞美(贬斥)的语言概括。是一个……的人。从文章……看出来。要巧借文章中的词语是否要结合内容分析

 ②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对周围人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细节描写:即特写镜头,以突出人物心情或品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③评价人物形象

 基本思路:性格特征+评价

 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模版。

 (有模板,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升华、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④揣摩心理

 出题类型:补写心理

 思路:明确人物此时此境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

 注意: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考试中建议用第一人称)。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4、题型四:句子设题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

 (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全文设置了……的情感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等。

 中间:承上启下:与上文的……呼应;引出下文的……;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做铺垫。

 结尾:照应开头,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回味无穷;总结全文,突出、深化……的中心。

 过渡句的作用:

 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

 (3)描写句理解(作用)

 ①人物描写句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②社会环境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③文采句赏析(表达效果)

 思路:修辞(+阐述)+内容+情感

 语言组织: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地写出了……的内容(动作、心理、神态等),表达了……的情感。

 注意:在适当地方加上炼字内容。给整个句子以综合评价。

 5、题型五:段落设题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对下文起到……的作用。(结构)

 注意: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①开头段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结尾段作用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题旨;深化或升华主旨,强化作者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思,余味无穷;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呼应开头,首尾圆润,浑然一体。

 ③环境(景物)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突出人物……的性格。烘托了人物……的心情等。(回答要具体)

 ④中间(非开头结尾)段落

 过渡段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

 只承上:总结上文……内容

 只启下:引起下文……内容

 铺垫段:为下文……作铺垫

 6、题型六:词语作用/妙处/表达效果

 常考的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副词;褒义贬用、贬义褒用;语境词等。

 方法指导:带句解词;有修辞要写出所用……修辞;有的写出……心情,表现了人物……性格,表达了……的情感。突出了……的中心。

 注意:结束时最好有综合性评价语。

 此题型还有: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调换另一词

 解题模式:

 首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其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或哪个表达效果更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好在哪里);最后,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好在哪里)还有: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

 思路:就近、就前原则

 例如:“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微博]应该接纳他,认可并鼓励他。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这样”指的是?“这”是近指,“那”是远指。

 还有:其他词语指什么,根据语境推到判断出所指

 还有:词语是否矛盾,有些词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各有所指,寄寓深刻的用意。

 7、题型七:记叙顺序设题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时间)记叙。

 作用:叙事条理分明,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完整清晰。

 ②常考的是倒叙、插叙的辨识及其作用。

 插叙的作用:这段插叙,补充了……的内容,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翔实,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

 倒叙及其作用:有两种倒叙形式:第一种是首尾照应,中间回忆。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第二种是把事情的结果写在前面,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取得设置悬念、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21大悲剧同步实践

各位同学,欢迎来到合肥市包河区中小学“和美云课堂”!七年级《伟大的悲剧》卷学习编完后,请认真完成以下拓展巩固练习,巩固学习成果;认真阅读拓展推荐文章,丰富阅读积累。

拓展练习

一、基础知识和使用

1.下列带有不正确注音的带下划线的单词之一是

A.拖(zhI)出而不是(w)持之以恒(xi),就怕了(sng)。

B.威尔逊(xn)商店(zh)隐藏(Y ng)不快乐和巨大(yn)

C.战战兢兢(李)胆怯(屈)风露(lo)逗留在寒风中(李)

D.

2.下列各组中错误的单词是

A.难以置信,徒劳,筋疲力尽

B.退缩,大摇大摆,姗姗来迟,焦虑

C.疲惫,鲁莽,大胆,语无伦次,磕磕绊绊

D.在雪海市蜃楼中跌跌撞撞,闷闷不乐

3.作家作品中常识的正确表述之一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选自他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

D.《伟大的悲剧》是意大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失败的英雄斯科特和他的团队成员在回家的路上悲惨死亡的故事。

4.下列各项中,修辞判断和分析有错误。

A.死而为奴的人,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解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只要人们牢牢记住自己的母语,就能唤起爱国意识,团结起来,从而打败普鲁士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

B.没有束缚、羁绊或闭塞的空间。是挣脱、突破、崩溃的力量。

C.挪威的旗帜在这个被人类攻破的堡垒里胜利飘扬。

解析: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国旗“大摇大摆、洋洋得意”的意境,生动刻画了挪威国旗迎风飘扬,表现了当时斯科特失败的沮丧和痛苦。

D.他(闻一多)想为我们这个衰落的民族开一剂文化药方。

5.用课文填空。

他们只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只晚了一个月。过去,几百万个月过去了。现在,这个月末似乎太晚了。

(2)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到达目的地。第二天,吃完一天的口粮,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个明天。

(3)因为在这种从未被人类声音打破的极度寂静中,他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与祖国和全人类的亲密友谊。

6.下列句子中,意思清楚且没有语言错误的是。

A.一个有着20多年教龄的国家队优秀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发挥自己无限的潜在力量。

C.陈列着列宁过去用过的各种东西。

d、这个种子该不该换,引起了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讨论。

7.下列陈述之一是不正确的

A.一方面,文字描述了恶劣的天气和探险队与寒冷的斗争;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细节,既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又注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文本歌颂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

C.正文主要讲的是司各特探险,一行五人跑到南极,却发现有些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以描述过程为主,没有太多细节描述。

司各特探险的意义在于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励。

8.古诗词鉴赏中下列错误之一是

B.《木兰诗》全诗条理清晰,苍劲有力,朴实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C.《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群峰如簇,浪如怒”来动笔写寂,将山川拟人化。

d李商隐《无题》《相见恨晚,别后更长,东风起,百花齐放》讴歌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质,不向命运屈服,献身于理想的英雄战士保罗。

9.关于文学常识,下列不正确的说法之一是

A.《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描写了江南和北方的雪景,在对比中表明了自己的倾向:3354更欣赏《北方的雪》。

B.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用了乐府的古称,来表达自己的才情败落。

C.《范进中举》来源于《儒林外史》,这篇文章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金范的丧心病狂的形象。

10.名句默写:

(1)只有浅草才能没有马蹄铁。(《钱塘湖春行》 )

(2)草好吃。(《桃花源记》 )

万木春在病树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4)北风卷白草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5)晏殊《浣溪沙》的中音调万,对仗而稳定,宛如一句自然的名句是:

,

2.阅读下面的段落,回答问题

(一)

没多久,他们在雪地里发现了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色的旗子,周围有别人绑的——滑雪板的痕迹,还有很多狗的脚印。在这个严酷的事实面前,毫无疑问:阿蒙森已经在这里安营扎寨。几千年来,没有人见过,或者说,太

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 ;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 。

12.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正确答案是。

A.比喻。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B.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C.拟人,烘托挪威人第一个到达的成功。

D.对偶: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1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1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1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二)

①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②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③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④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⑤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8.“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9.从选段中,你发现斯科特具有怎样的品质?

同步练习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答案:C

解析:胆怯(qiè) 风餐露(lù)宿

点评:考查多音多义字辨析,此题从字音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多音字的字音和字义准确性,同时要注意“i”和“ü”的区别。

2.答案:B

解析:“萎缩不前”应为“畏缩不前 ” “忧心仲仲 ”应为“忧心忡忡”。

点评:考查词形辨析,此题从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找出答案就不难了。

3.答案:C

答案:B

解析:B中“夸张”说法有误,这里没有用夸张修辞。

点评: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从句子内容来看,只有排比,没有夸张。

5.答案:(1)虽然 但 却 (2)可是 除了 只能 (3)只有 才

解析:(1)句整个句子都呈转折语言,所以要用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句也含转折关系,(3)句是典型的条件关系的句子。

点评:从句子本身的关系出发,是转折关系的句子就用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是条件句就用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6.答案:A

解析:B、成分残缺,缺主语,C、语序不当,应将“列宁过去”改为“过去列宁”,D、语序不当,应将“广泛的引起了讨论”改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点评:考查语病题,注意滥用介词会造成主语残缺,要注意定语和中心语的修饰关系。

7.答案:C

解析:错在“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点评:细节描写是记叙文最出彩的地方,本文有较大精美的细节描写,如果熟悉书本内容就能很快找到答案。

8.答案:D

解析: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讴歌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点评:考查诗歌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讴歌了无私奉献精神的佳句,明确“禅”和“蜡烛”的特性就不难作出选择了。

9.答案:D

10.答案:(1)乱花渐欲迷人眼

(2)落英缤纷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胡天八月即飞雪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注意“缤纷”“ 畔”“ 奈”“ 忽”等字的正确书写。

点评:默写要在平时下功夫,多读读写,自然能默写出来。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11.答案:“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 “ 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解析:对于指示代词“这”的含义,一般要从句子的前面去找答案。

点评:考查指示代词,指示代词一般都是前指,通过对前面句子的分析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

12. 解析:通过“耀武扬威”“洋洋得意”两个词可以判断。

点评:考查修辞手法,“拟人”手法就是把物当人来写。

13. 答案: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解析:斯科特等人看到了他们最不想看到的对象,“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表现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点评:本题可以根据前面“一切努力成了徒劳”一句得出答案。

15.答案: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解析:“闷闷不乐”点出的是失望之情,而“没有半途而废”“走完全程”则展示出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点评: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去看,同时也可以从人物的心里描写去概括。

16. 答案: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解析: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即使“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但斯科特也能坦然面对。

点评:抓住人物形象来分析就更简单。

17.答案:运用比喻、拟人;描绘出暴风雪造成的险恶环境;暗示了斯科特一行的悲剧结局。

解析:结合他的处境分析,“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

点评:“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用作此次,暗示了后面悲剧的发生。

18.答案:运用比喻、拟人;描绘出暴风雪造成的险恶环境;暗示了斯科特一行的悲剧结局

点评:了解比喻、拟人修辞的特点便可以很快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表达效果就围绕作用来展开分析就可以了。

19.答案:(1)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2)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3)无私的爱(或爱国):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祖国和人民。

解析:结合文段中对他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点评:人物形象的概括一定要围绕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里描写、外貌描写及其他们的评价来概括分析。

相关问答: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2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主旨 。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鉴赏撼人心魄地被壮美,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情节,理解内容

 难点: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展示人类南极探险的资料)

 同学们,在南极南纬90?设立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到达极点近五个星期,并顺利回到挪威,斯科特等五人却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中。而作者茨威格并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是把目光投向斯科特,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历史上都是为胜利者歌功颂德,为什么作者对斯科特表达了崇高的赞誉?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答案。(板书文题与作者)

 2、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作者资料

 (二)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学生默读,感知情节,准备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使复述情辞并茂。

 (三)研读探究

 1 、 教师导学

 这篇课文是非常感人的,研读好重点片段,也是对课文内涵更深的理解。学生朗读课文重点片段,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五名探险队员悲壮覆灭是与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到来分不开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了南极恶劣气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出示]

 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南极气候的恶劣,再现了五位勇敢的探险者所处的极度艰难的环境。找出并请齐读。[出示。在阅读和朗读中体验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了解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渲染悲壮的气氛。]

 (2)、找出并朗读你最难忘的细节。如:①历尽艰险到达终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科学家博大的胸襟让人叹服。

 ②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不畏严寒。坚毅的精神。对待事业他表现出了执着和坚毅的品质。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③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这是一支团结的队伍,特别是奥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团队,就那么平静、镇定地把生命交给了死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青山处处埋忠骨,马革何须裹尸还?奥茨像英雄似的走向死神的画面将永远在我们心中定格。科学家强烈的自我献身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不能不令人为之泪流满面。

 ④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科学家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不得不令人赞叹。

 (3)、用?悲在 ?,而 ?伟大?的句式说话。

 [悲在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

 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2、 合作探究

 问题组:

 a.斯科特等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坚毅、执着、勇于献身;集体主义精神;强烈的爱心;诚信)

 b.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在文中,你能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吗?试着品读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记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c.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从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悲壮之旅所折射出的人类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活动本身和那个时代,成为全人类跨时代、地域的宝贵精神财富。即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小组讨论,共同研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

 3 教师小结

 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了这个悲剧,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的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四)延伸与拓展

 1、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2、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海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探索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壮。成功者拥有了一切,但这些伟大的失败者也应有他们的位置。你所知道的伟大悲剧又有哪些呢﹖

 失败的英雄: ①岳飞精忠报国,虽战争失败但爱国精神激励了后人。②?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 ③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④一叶轻舟,漂流长江而翻船身亡的尧茂书,1986年,世界上第一个漂流长江,探索长江的中国探险家尧茂书,在金沙江上游翻船身亡。但万里长江自古无人漂流的历史从此结束。⑤美国的?哥伦比亚号?坠毁,但依然激励人类向太空探索。例如:杨利伟上太空,美国向火星进军。⑥1996年,徒步走中国的上海探险家余纯顺,在温度高达70度的戈壁沙漠中一去不返。但他400万字的日记和一万余张照片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伟大的悲剧:①伽利略备受教会打击,科学沉冤三百年;②维萨里《人体构造》引来横祸,赎罪惨死海岛;③?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毁于一旦,7 名宇航员全部罹难④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1986年的?挑战者?号的悲剧再次上演。但依然激励着人类对太空进行探索。

 师:人类历史上有许多这样虽在未成功的事业中悲壮地毁灭了生命,但他们在奋斗中对事业的追求,对自我的挑战的精神去激励着后人。同样,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我们也应肩负时代的使命,秉承英雄们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精神,去探索人类的未知领域,去打开宇宙的一扇扇神秘之门,去实现我们生命的价值。

 播放周华健的歌曲《真心英雄》营造氛围。

 3、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作品要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它应该是一粒种子,深埋进同学们的心底,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能够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我们?精神的底子?里不可缺少的内涵。茨威格感动我们不仅仅是由于他细腻、激情的小说,优雅的叙事艺术,更因为他心灵的高贵。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传记作品、自传,价值或许更高一些。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的确,一向以来,我们把记忆空间留给了那鲜花、掌声相伴的成功者。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并将他的事迹与其他叙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本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集子里,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关于胜利与失败的定义的思考。斯科特南极探险壮丽毁灭,但给人震撼和启迪,那是因为他的无比高尚的心灵。所以,我们能更深刻理解?伟大?的含义,尽管故事是悲剧。)

 (五)布置作业

 1 积累字词句

 2 根据查阅的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之二

一、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在教学环节中,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学科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从而充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查找资料、引用资料,拓展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升思想认识。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目的是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本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一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团结合作,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练习快述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四、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理想感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南极地理知识、南极考察活动的有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人类南极探险的资料)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海洋到茫茫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挡不住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伟大的悲剧》,探讨95年前一次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

 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理解生字生词。

 拽出zhu?i 无垠y?n 癫狂diān 吞噬sh? 羸弱l?i 告罄q?ng 遗孀shuāng 怏怏不乐yāng忧心忡忡chōng 疲惫不堪b?i 语无伦次l?n 海市蜃楼sh?n 毛骨悚然sǒng

 销蚀:消损腐蚀。 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2、介绍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格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3、快述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分小组,同学间互相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初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1.理清故事的情节: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的奔向南极点,结果发现阿蒙森队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的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的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

 2.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例如,斯科特接受为阿蒙森业绩作证的任务。威尔逊博士坚持科学考察。斯科特将日记记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等等。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险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

三、重点品读

 朗读品味,畅所欲言。

 1、朗读6、7、9、10、11、12、13、14自然段,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题目中的?悲?是什么意思?文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伟大?又体现在哪里?

 要点:悲在生命的毁灭,伟大在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伟大在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

 悲在孤独寂寞,伟大在勇于探索的豪情。

 悲在探险的集体失败,伟大在团结协作的精神。

 悲在失去朋友亲人,伟大在无私的爱。

 3、品读最后一段,写一点赏析性的文字。

四、深入探究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1、斯科特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首先斯科特他们身上鲜明地表现出人类不懈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南极探险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坚毅、执著、勇于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归途中与死亡抗争,是何其悲壮、何其豪气冲天。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恶劣环境和生死关头,能够团结协作,甚至不惜为团体、为同伴献出生命,奥茨独自走向茫茫风雪去迎接死神只为减轻队员负担即是撼人心魄的例证。他们身上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心,对祖国民族、同伴亲友的一片挚爱之情正是支撑他们英勇行为的强大动力之一,斯科特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斯科特还具有令人敬佩的诚信风度,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人格的高尚,令人敬佩。

 2、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作传?

 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3、斯科特一行人此次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从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悲壮之旅所折射出的人类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活动本身和那个时代,成为全人类跨时代、地域的宝贵精神财富。即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五、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斯科特的雕塑和题目)

 1.假如你是挪威探险队员阿蒙森,当你得知斯科特一行在南极归途中艰难的情形,你会怎么办呢?

 2.假如你是挪威国王,当你得知斯科特一行遇难的消息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六、知识拓展

 (多媒体显示流动的南极风光及解说:美丽神奇的南极)

 南极点位于南纬90度,南极洲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即使在夏天,也仅有5%的无冰源覆盖的裸露基岩,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白色沙漠的绿洲是南极陆地、淡水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正是这些生物给南极这块凄凉冷漠的大陆带来了生机。

 ?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伟大的悲剧》一课,重点在于告诉我们英国南极探险家斯科特和他的队员在归途的覆没悲剧是伟大的。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并对他们的探险精神、科学态度、为了他人甘愿牺牲自己的行为肃然起敬。这些浓厚的人文素养,恰恰是我们学生所缺乏的,是必须引导他们很好地去讨论、认识并加以吸纳的。教学做到这一步,也只有做到这一步才可以说学会、学好了这篇文章。因此,本节课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设计,把孩子引领到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去体悟事件的价值、精神的价值。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理想感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上。

 本文篇幅虽长,但可读性很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同时在快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而把握课文内容。另外,课文中有许多非常感人的细节,茨威格在笔端饱含的深情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所以我让学生多朗读,激发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教学空间。我在《伟大的悲剧》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南极风光,使学生了解南极。让学生欣赏有关南极探险的画面,阿蒙森和斯科特两队人员登山的视频,,深入了解本文故事情节,创设了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同时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关于“中考常见的记叙文答题格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昌名轩的头像
    昌名轩 2025年07月22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昌名轩”

  • 昌名轩
    昌名轩 2025年07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考常见的记叙文答题格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考常见的记叙文答题格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昌名轩
    用户072206 2025年07月22日

    文章不错《中考常见的记叙文答题格式》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