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丝分裂定义
有丝分裂,又称为间接分裂,由W. Fleming (1882)年首次发现于动物及E. Strasburger(1880)年发现于植物。特点是有纺锤体染色体出现,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这种分裂方式普遍见于高等动植物(动物和高等植物)。是真核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的过程。
无丝分裂定义
无丝分裂(amitosis)又叫核粒纽丝分裂,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指处于间期的细胞核不经过任何有丝分裂时期,而分裂为大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雷马克(Remak)在鸡胚的血细胞中看到了。1882年,弗来明 ( Flemmng)发现其分裂过程有别于有丝分裂,因为分裂时没有纺锤丝与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又因为这种分裂方式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直接分裂,所以又叫做直接分裂。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
有丝分裂会出现纺锤丝,且核膜和核仁会消失,有染色体的出现和变化。
无丝分裂的早期,球形的细胞核和核仁都伸长。然后细胞核进一步伸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狭细。最后,细胞核分裂,这时细胞质也随着分裂,并且在滑面型内质网的参与下形成细胞膜。在无丝分裂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当然也就看不到染色体复制的规律性变化。但是,这并不说明染色质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实际上染色质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当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倍时,细胞核就发生分裂,核中的遗传物质就分配到子细胞中去。至于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如何分配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人体体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可见人体体细胞中也含有46条染色体.
(2)人的体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中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在一次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分离,则会导致一个子细胞多一条染色体,另一个子细胞少一条染色体,即2个子细胞核内具有的染色体数分别是45和47.
故选:C.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谷冬”
本文概览:有丝分裂定义有丝分裂,又称为间接分裂,由W. Fleming (1882)年首次发现于动物及E. Strasburger(1880)年发现于植物。特点是有纺锤体染色体出现,子染...
文章不错《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有什么不同?》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