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不识凌云木体现的哲理

网上有关“时人不识凌云木体现的哲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时人不识凌云木体现的哲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赏析] 这是颇有哲理性的两句诗。一棵参天大树在它还幼小时,往往不受重视,要等到它枝干参天的时候,大家才会承认它的高大。树木如此,人也同样,有才华的年轻人也往往被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所轻视。要是他们在成材之前就得到赏识、爱护和培养,那有多好。诗人在这里写的是“小松”,而真正的用意却是为年轻的才智之士发出呼吁,要求人们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成长。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是什么意思?

时人不识凌云木下一句是直待凌云始道高。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出自:《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首句勾勒小松外形的特点。次句极写小松的巨大变化。三、四句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嗟叹:不识的时人,是俗人,是愚人,是见识短浅的人。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小诗,它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全诗语言精练,含蓄蕴籍,极富哲理。白话译文:从小刺头藏在深深的草丛里,到如今才渐渐觉得超出蓬蒿。当时人不识得它是凌云之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才说它高。

创作背景:杜荀鹤出身寒微,虽有才华,却屡试不中,一生潦倒。因此,对于被埋没在深草中的小松,他有特殊的感情。他以小松自比,托松以申明远大志向。创作时间不详。?

文学赏析: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作者简介

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出身寒微,早得诗名,然屡试不第。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为宣州节度使田頵幕僚。入后梁,得后梁太祖(朱温)赏识,于开平元年(907年)授翰林学士,迁主客员外郎,五日便卒。

其诗多讽时刺世之作,时人赞其诗多壮言大语,能使贪夫廉,邪臣正。在艺术上,杜荀鹤专攻近体,尤长七律,不重辞藻,善用白描手法,诗风质朴自然,明快有力,后人称之为杜荀鹤体。曾自编《唐风集》三卷,录诗三百余首

意思是: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

这句诗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原文: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作者:杜荀鹤(846~904),唐代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

关于“时人不识凌云木体现的哲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幼凝的头像
    幼凝 2025年07月21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幼凝”

  • 幼凝
    幼凝 2025年07月2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时人不识凌云木体现的哲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时人不识凌云木体现的哲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世...

  • 幼凝
    用户072101 2025年07月21日

    文章不错《时人不识凌云木体现的哲理》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