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出自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1、原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2、译文
水流清澈,回荡隐约犬吠;桃花繁盛,满带浓艳露水。树林深幽,野鹿时隐时现。正午静寂,钟声却未听到。野竹分开青雾直穿蓝天,飞瀑挂在碧绿山峰之上。无人明知道士去处。只好依仗古松,排遣万端愁思。
3、作品介绍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
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1、景象描绘
诗人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一幅清幽、自然、安静的画卷。从犬吠水声中到飞泉挂碧峰,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清晨的景象,包括流水声、犬吠声、桃花、野鹿、竹林、山峰等元素,构建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和谐的画面。
2、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表现出一种孤独、迷茫和忧虑的情感。诗中无人知所去一句,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而愁倚两三松则将这种忧虑和孤独推向高潮。
3、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这首诗的表现力。在描绘景象方面,他运用了具象的描写和抽象的比喻相结合的手法,使得画面既生动又富有诗意。在表达情感方面,他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深沉有力。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意思是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一、原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二、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派遣万端愁思。
扩展资料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即诗题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盖是时所作。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
百度百科-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柳艺诺”
本文概览: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出自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1、原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2、译文水流清澈,回荡...
文章不错《树深时见鹿(关于树深时见鹿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