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马嵬驿兵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嵬驿兵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叛将崔乾祐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打进去。潼关的守军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烧起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关里的烽火台接到信号,也一座接一座放“平安火”,一直传到长安,让长安人民放心。
叛军攻不进潼关,但是关里的唐王朝内部却闹起矛盾来。哥舒翰主张坚守潼关,等待时机;郭子仪、李光弼也从河北前线给唐玄宗上奏章,他们请求引兵北上,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要潼关守军千万不要出关。但是,宰相杨国忠却反对这样做。有人对杨国忠说:“现在重兵都在哥舒翰手里,如果哥舒翰打胜了,回到长安,你的宰相位子就保不住了。”杨国忠自己知道他这个宰相最不得人心,听了这番话,更加害怕,就在唐玄宗面前说潼关外的叛军已经不堪一击,哥舒翰守在潼关按兵不动,会丧失歼灭叛军的时机。昏庸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话,接二连三派使者到潼关,逼哥舒翰带兵出潼关。
哥舒翰明知出关没有好处,但是没法违抗皇帝的圣旨,痛哭一场,只好带兵出关了。
关外的叛将崔乾祐早已养精蓄锐,只等唐军出关。崔乾祐派精兵埋伏在灵宝(在今河南省西部)西面的山谷里。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一出关,就中了埋伏,几乎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二十万人马只剩下八千。
哥舒翰还想收拾残兵,他的部下先乱了起来,叛军乘胜打进潼关。哥舒翰也被俘虏了。
潼关一失守,关内就没险可守。从潼关到长安之间的一些地方官员和守兵,都纷纷放弃城逃走。
开始,哥舒翰还派人到长安告急。后来,告急的文书中断;晚上,烽火台上的“平安火”也见不到了。到这时候,唐玄宗才感到形势危急,着急起来,要杨国忠想办法。
杨国忠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商量,大家都干着急,谁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来。杨国忠知道留在长安,没有生路,就劝玄宗逃到蜀地去。
当天晚上,唐玄宗,杨国忠带着杨贵妃和一批皇子皇孙,在将军陈玄礼和禁卫军护送下,悄悄地打开宫门,逃出长安。
他们派个宦官先到沿路各地,要官员准备接待。
哪知道才到咸阳,派出的宦官和县令都已经逃了。唐玄宗一伙人走了半天,没有人给他们送饭。随行太监好容易找到当地百姓,向他们讨了点粮食。有几个百姓送上一点高粱饽饽。那些皇子皇孙平时养尊处优,哪里吃过这样的饭,但是实在饿得慌,也顾不得什么体面,没有碗筷,就用手捞着吃,一下子就吃得精光。
唐玄宗勉强咽了几口饽饽,直流眼泪。有个老人挤到车前,对玄宗说:“安禄山想造反,已经不是一天了。这么多年来,有人向朝廷告发,反而被关被杀。陛下周围的大臣,只会奉承拍马,外面的情况,陛下一概听不到。我们普通百姓早知道有这么一天,不过朝廷宫门太深,百姓的意见陛下听不到。要不是到了今天这步田地,我们怎么能站在陛下面前说话呢!”
唐玄宗垂头丧气地说:“这是我太糊涂,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样走走停停,第三天到了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嵬,音wēi)随行的将士又饿又疲劳,实在忍不住了。他们心思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他们认为,这全是受了奸相杨国忠的累,这笔帐得向杨国忠算。
这个时候,有二十几个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杨国忠要粮。杨国忠还没来得及答话,周围的兵士已经嚷起来:
“杨国忠要造反了!”一面嚷,一面就射起箭来。
杨国忠慌里慌张想逃走,几个兵士赶上去,把他的头砍了下来。
兵士们杀了杨国忠,情绪激昂,把唐玄宗住的驿馆包围了起来。唐玄宗听到外面闹哄哄的,问是怎么回事,左右太监告诉他,兵士们已把杨国忠杀了。玄宗大吃一惊,不得不扶着拐杖,走出驿门,慰劳兵士,要将士们回营休息。
兵士们不理唐玄宗的话,照样吵吵嚷嚷。玄宗派高力士找到陈玄礼,问兵士们为什么不肯散。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能留下来了。”
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他低着头站了半晌,才说:“贵妃住在内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呢?”
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气愤,就说:“贵妃是没有罪,但是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哪会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心安,陛下也安全了。”
唐玄宗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
将士们听到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总算消了口气,才撤围回营。
经过这场兵变,唐玄宗像惊弓之鸟一样,急急忙忙逃到成都去了。太子李亨被当地百姓挽留下来主持朝政。李亨从马嵬驿一路收拾残余的队伍北上,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这就是唐肃宗。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让我们了解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大动乱——安史之乱。这场由唐玄宗一手酿成的内战给唐朝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他最宠爱的杨贵妃也被哗变的士兵逼死在了马嵬坡。对于这场兵变,白居易在诗中也有描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逼死杨贵妃的直接凶手,便是这哗变的“六军”。那么这支护送皇室避难的禁军是什么来头?又为何敢逼迫皇帝赐死杨贵妃?
说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想必许多人都不陌生,然而这段爱情故事却也不那么光鲜。贵妃杨玉环原本是寿王李瑁的王妃,也就是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儿媳妇。但受制于人伦礼法玄宗皇帝并不敢直接将杨玉环带入宫廷,而是下令让她出家当道士,道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年),玄宗皇帝给儿子另立了一个王妃,之后便将杨玉环召入了后宫。有史料记载,玄宗曾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
从此之后,便有了“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极尽宠幸。在日渐荒废朝政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了。天宝十五年(756年7月15日),唐玄宗一行人在禁军的保护下行至马嵬坡,“六军”将士发动了著名的马嵬驿之变。这“六军”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何敢逼皇帝赐死贵妃?想要搞清楚这所谓的“六军”,还得从唐朝的禁军制度说起。唐代禁军制度相当复杂,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二衙﹐其中南衙禁军主要负责仪仗和相对次要的宫城南面的守卫工作。
真正重要且意义重大的,其实是北衙禁军。北衙禁军在唐朝诞生的过程中意义重大,它是由当年太原的“元从军人”及其子孙充任的,是唐朝皇帝最为重视的亲卫部队。无论是守卫更加重要的宫城北门,还是陪同皇帝游猎,都在北衙禁军的业务范围之内。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抢来的皇位,于是他在贞观十二年(638)﹐特别在玄武门设立了左右屯营﹐号称“飞骑”。这支被李世民视作心头肉的禁军人员,自然必须是根正苗红的“元从禁军”子弟。
后来为了适应皇帝出行的安保需要,李世民特地从飞骑中精选100名武艺高强之人,号称“百骑”。这支一百人的小部队在武则天时期,被扩充为一千人的编制,改称“千骑”。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在不扩编的基础上改成“万骑”。在后来消灭太平公主的政变中,李隆基正是凭借这支“万骑”成功的,自然将其视作心头肉。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把“万骑”从左右羽林军中分出﹐另设一支禁军,赐名“左右龙武军”。
在保护唐玄宗逃亡四川时,护驾的正是这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一共是“四军”。不是说“六军不发无奈何”吗?还有两军呢?事实上,马嵬驿兵变发生时,护驾的禁军编制有且只有这四支。至德二载(757年),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是为唐肃宗。由于未得玄宗主动禅位,所以当时肃宗的身边是没有禁军的,于是他便从跟随自己到灵武的官员子弟中挑选组建了一支效忠自己的禁军——左右神武军。
“六军不发无奈何”,其实只有4支军队,白居易写错了吗?由于白居易是出生在“安史之乱”结束后,《长恨歌》更是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距离马嵬坡之变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所以作者索性将左右神武军和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合称为“六军”。但如果真的要细究历史的话,这一句其实应该改为“四军不发无奈何”,只是诗歌创作并不需要一丝不苟的严谨。
关于“马嵬驿兵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贲山芙”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马嵬驿兵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嵬驿兵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
文章不错《马嵬驿兵变》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