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一些有名作家写的在清明思念亲人的散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些有名作家写的在清明思念亲人的散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
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
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韩愈)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
(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
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
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文释义: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
唉,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一天也没有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嫂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任职,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
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
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知道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灵,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
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
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请享用祭品吧!
祭文中的千年绝唱
——韩愈《祭十二郎文》导读
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文名作,不管我们对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评价,吟诵之下,都不能不随作者之祭而有眼涩之悲。
一、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求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感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二、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原本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陇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语言朴素,行云流水
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读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长长短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参差骈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全依感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与死者促膝谈心的形式,呼“汝”唤“你”,似乎死者也能听到“我”的声音,显得异常自然而真切。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气势和令人如闻咳謦的感情氛围。文章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拥抱住了它的读者。
被称为千古悼词的一篇古文是什么
颜真卿《祭侄文稿》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修,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榖。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催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
尚飨!
颜真卿《祭侄文稿》译文
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注释:“维”:语助词,常用于句首,有时也用在句中。“乾元”:为唐肃宗李亨年号,“元年”,相当公元758年。“岁次戊戌”:岁次也叫年次。古代以岁星 (木星)纪年。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岁星(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 称为岁次。该年的干支为戊戌。
译文: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是戊戌年。
原文: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注释:古人不仅以干支纪年,也以干支纪月和纪日。纪月法从丙寅开始,60个月(五年)为一周期。纪日亦以甲子为第一日,60日为一周期。“朔”: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地面看不到月亮时称朔,一般以农历初一为朔,十五称望。又朔又有初、始等义。这里可解为初三日。
译文:农历九月为庚午,三日壬申
该句错误较多。首先断句错,应为“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古人以干支纪年,纪日,但纪月不用干支。这个“朔”字,是初一的意思。古人在正规庄重的场合纪日期时月后都加上该月初一的干支,以便于别人推算。古人没有括号,所以直接附在月字后。
原文: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
注释:颜真卿兄弟姐妹共十人,真卿排行第七。但其同祖兄弟有十五人,他排行第十三。“银青”:指银质印章和青色绶带。秦汉时期凡吏秩比在二千石以上者,皆可佩银印青绶。“光禄大夫”:原为郎中令的属官。汉武帝以后无固定职守,为散宫,相当于顾问。唐宋时期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从三品文阶官。原帖“光禄大夫”之“大”字漏写,为笔误。
译文:(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
古人署官格式复杂,但不好移译,最好是解释一下即可,译成现代汉语反而不甚通顺。下同.
原文:使持节、蒲外(州)诸军事、蒲州刺史。
注释:“使持节”:为刺史的加衔。加此衔后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使持节”为持节中的最高一级,次为“持节”,再次为“假节”。“刺史”:隋唐时期刺史为一州之行政长官。刺史本兼军民两政。然汉代以后管军之职权实际已废,故唐代管军事要另加街,颜真卿任薄州刺史后,加州防御使之衔,以示兼管诸军事。故其州刺史的全称就是“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之(史)”。其他州刺史情况也大致如此。
译文: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
原文: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注释:“轻车都尉”本为汉代特别兵种将领的称号。唐宋时为勋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设十二转,第八转为“上轻车都尉”。七转为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下还有骑 都尉等。“开国侯”为爵名。唐代将爵位分作九等,“开国县侯”为第六等。候前多冠以县名,但食邑不一定由该县供给。颜真卿的丹阳县开国候的名衔也为他出任 蒲州时所赐。
译文:授勋上轻率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候的颜真卿
注:墨迹中“阳”字写作“杨”。
原文:以清酌庶羞家(祭)于亡任(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注释:“请(清)酌庶羞’:酌,指酒,也指斟酒。请(清)酌,指菲薄、便宜的酒类。羞,通馐,食物(菜肴)。庶羞,指普通的食物。“赞善大夫”:大夫,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 夫、士三级。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阶官称号。“赞善”为赞美之词。颜季明为颜杲卿第三子,曾担任乃父和颜真卿之间的联络工作,后被安禄凶杀害。已见前面说 明。乾元元年,他被朝廷追赠赞善大夫。
译文:现在以清薄的酒类和家常的食物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词曰:
“清酌庶羞”解释错误。清酒是指用于祭祀的清酒(滤过的酒,大概古人认为未滤过的浊酒—含酒糟或其它漂浮物等的—用于祭祀对死者不够尊重)。庶羞是指多种美味。庶是多之义。这个词在古人的祭文中时常见到。
另,在原稿中“灵”字后面有一个字,看不大清楚是什么字,一般作“曰”。
原文: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注释:“惟”:语助词,用在句首。“挺(+生)”:特出、出众。“宗庙瑚琏”:宗庙中盛黍稷的祭器,夏代称瑚,殷代称琏。这里指颜季明已成为颜氏宗庙中的重要角色。“阶庭兰玉”:以芝兰(香草)玉树(仙树)比喻人们的优秀子弟。《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问诸子侄曰:“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谢玄答 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出于阶庭耳。”
译文: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既然已说明“惟”字是发语词,却又译作“惟有”是不对的。其实岂止季明,季明的哥哥泉明也是挺优秀的人才。所以说“只有”是不对的。玉树其实是个比喻,用玉做的树来比喻珍奇的东西,解成仙树有点臆测的味道。
原文:方期戬谷,河(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
注释:“戬谷”:指福、禄。戬,指福。谷,为粮食的总称。古代官俸以谷物计算,故可代禄位“闲”,同间。“称要(兵)犯顺”:以逆犯顺,指起兵作乱。
译文: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
原文: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译文: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颜真卿)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郡)担任太守之职。
原文: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蹩(蹙)。
注释:“俾”:使也。“归止”;止,助词。《诗.齐风·南山》:“既回归止.曷又怀止。”“爰千(开)土门”:爰,乃,于是。土门,今河北井泾,时为战略要地。“蹩(蹙)”:促、迫。局促不安。
译文: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即担任联络)。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风大受挫折。
这里的“爰”字确实作“乃、于是”讲,但只是时间上的先后,并无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季明回到土门才获得土门大捷的。
原文: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复(覆)。
注释:“贼臣不救”:如前所述.指颜杲卿收复土门以后,曾派泉明到长安报喜并求救兵,被太原尹王承生(业)劫留,拥兵不救。“孤城围逼”三句:指安禄山回兵常山,颜杲卿孤立无援,终于城破被俘。颜季明和颜氏家族以及颜杲卿等先后被杀。造成“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悲惨结局。
译文: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
这里说的不很准确。真实情况是,季明被俘后坚贞不屈,对敌人的劝降大声喝斥,贼人一怒之下,砍下了他的头。之后又拿杲卿的其它家人要挟,但杲卿不为所动,一直叫骂不绝。但当时并未被害,是被转移到地方后又肢解的。这里明明说是“父陷子死”,儿子死了,父亲没有。这位作者大意了。
原文:天下(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注释:“荼毒”:荼指苦菜,毒药(指)毒虫。按:此两句似乎在隐喻朝廷的成败和用人不当。“遘”;遭遇。“呜呼哀哉”:对死者的叹词。呜呼,表示叹息。哀:悲痛。哉:语助词,表示感叹。初见《左传.哀公十六年》。孔丘卒条。
译文: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念及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是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呜呼哀哉!
作者按语其实有些主观。从文中看不出来这种意思。即使是隐喻,也是隐喻朝廷间接残害了季明父子,不是其成败或用人不当。
原文:我(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
注释:“河关”:河流和关隘。此指蒲州,时颜真卿调任蒲州刺史。他在《蒲州刺史谢上表》中说:“此州之地,尧舜所都。表里山河,古称天险”可见该地自古就 是重要关口。“比”;亲近。“榇”:原指梧桐树,多用于制作棺材,此处指棺木。首榇:指盛装季明首级的棺木“兹”:此。原文“陷”字误书,应为“至”字。
译文:我承受是上的恩泽,派往河关(蒲州)为牧。亲人泉明,再至常山,带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回来。
“比者”是近来的意思,作者解释为“亲近的人”可就缪以千里了。这句话其实应该是八字句,“泉明比者再至常山”,因为前面都是四字句,这里这么断也无可厚非。据载,是鲁公派泉明去寻找季明父子及家人的遗体的。结果季明只找到了头颅,尸体不知所终。杲卿肢体各部分被仗义之人暗地收起,也被泉明访到了。
原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
译文: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容颜变色。
“抚念”有爱怜之义,这里分释为抚恤,思念恐系臆断。“摧切”一词作者如此解法不知何本。摧有悲痛、哀伤之义,如 《孔雀东南飞》中的“阿母大悲摧”又如:摧心(痛心。非常悲痛);摧怆(伤心);摧圮(伤痛之极);摧裂(极言悲痛)等。切是深,深切的意思。解释成切迫,恐怕不妥。摧切也可能是摧圮之异体。
原文: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注释:“幽宅”:阴间的住宅.指坟墓。
译文:请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
远日指十天以后的日子,但说成遥远的日子,意思上不错,但语气上似乎不妥。似乎有拖拉的意思在里边。卜本义指占卜,因为古人选墓地要阴阳风水先生算的。但后来泛指选择。如卜宅、卜邻。嗟是叹息的意思,解作埋怨,意思就差远了。
原文:呜呼哀哉!尚飨。
注释:“尚飨”;飨,通享。又指以酒食款待。此处指祭祀时希望死者能享用这些祭品。
译文:呜呼哀哉!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尚飨亦作“ 尚享 ”。 旧时用作祭文的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的意思。《仪礼·士虞礼》:“卒辞曰:哀子某,来日某隮祔尔于尔皇祖某甫。尚飨!” 郑玄 注:“尚,庶几也。”就是说尚是希望的意思。
完整译文:
大唐肃宗乾元元年(农历是戊戌年)九月(本月初一为庚午日)三日(壬申日),(颜季明的)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率都尉、丹阳县开国候颜真卿,以清酒庶羞祭奠被追赠为赞善大夫的侄儿季明之亡灵。祭词曰: (季明)你从小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突出的德行。你好像我们颜家宗庙中的瑚琏,又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兰玉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正期望能够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乘机挑衅、起兵造反。你的父亲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那时也正接受朝廷任命作平原太守。仁兄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你既已回到常山,之后土门被夺回。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威风大挫。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攻陷,致使父亲被俘,儿子被害,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苍天既然不悔恨造成这样的惨祸,还能怨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念及你遭遇这样的残害.(我)就是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全身?呜呼哀哉!我现在受当今皇上的恩泽,派往河关(蒲州)为牧。前一段时间泉明再至常山,如今带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回来。怜爱之情使我悲痛欲绝,巨大的哀伤使(我)心灵震颤,容颜变色。请多等些日子,将来哪一天再为你选择一块好墓地。你如果泉下有知的话,不要叹息在这里长久客居。呜呼哀哉!尚飨!
诔、哀辞、祭文三者有何不同?请加以区别。
被称为千古悼词的古文是韩愈写的《祭十二郎文》。?
原文:?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1、定义不同
诔: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亦即为谥法所本。仅用于上对下)同本义,即今之致悼辞 。
哀辞:是指哀悼死者的文章,多用韵文。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专指在追悼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掉的文体。
祭文:文体名。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
2、使用对象不同
诔:诔辞作为我国哀悼文体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种专门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读性的哀悼文体。哀辞文体是诔辞的旁支。诔辞的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士大夫并以颂赞死者功德为主。
哀辞:哀辞的对象主要是“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同时以抒发生者哀悼之情为主。
祭文:祭文是古时祭祀天地鬼神和死者时所诵读的文章。屈原的《九歌》是最早的祭文。祭文范围较广,只有祭奠死者的文章才属于哀悼文体的范畴。
3、出处不同
诔出处:《说文》:”诔,谥也。从言,耒声。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者。“
哀辞出处:《后汉书·杨脩传》:“ 脩 所著赋、颂……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
祭文出处:?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若乃礼之祭祀,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神而作也。”?
百度百科-诔
百度百科-哀辞
百度百科-祭文
关于“一些有名作家写的在清明思念亲人的散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匡峻豪”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一些有名作家写的在清明思念亲人的散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些有名作家写的在清明思念亲人的散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文章不错《一些有名作家写的在清明思念亲人的散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