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常山县的经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常山县的经济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常山县的浙江常山工业园区属省级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7平方千米,长远规划面积19平方千米,园区主要布局机械、纺织、食品、电子及印刷等产业。
2008年常山县人均GDP2225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71元。
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8.6亿元,是2006年的2.2倍。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8.5亿元和5.3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和2.3倍。金融存贷款总额达到167亿元,是2006年的2.7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3.5亿元,年均增长16.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4.7:48.5:36.8调整为8.0:54.2:37.8。五年累计新增建设用地1.1万亩、实施工业项目831个,工业增加值达到38.5亿元,按现价比2006年增加22.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8家,比2006年增加20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8.5亿元,其中利润5.7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3.6倍和4.8倍。节能减排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2005年末,全县共有耕地面积18.52万亩,其中水田16.07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9.93万亩,平均单产377公斤/亩,总产量7.5吨,其中水稻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0%、总产量的90 %。除水稻外,常山县甘薯、大豆、玉米、大小麦类等粮食作物发展也较快。
蔬菜瓜果是常山县的优势农产品。200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0.6万亩,产量3.2万吨;瓜果播种面积5.06万亩,总产量8.35万吨。小西瓜、辣椒、大蒜、番茄、高山四季豆、沿江避灾早毛豆等在县内外有一定知名度。要立足常山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做大做强蔬菜瓜果产业。以扩大种植面积、改变种植方式、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着力提高常山县蔬菜瓜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充分利用常山县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瓜类,加快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技术,如塑料大棚、滴灌、新型覆盖材料、基质栽培等现代设施技术,促进蔬菜瓜果集约化生产;制定实施主要蔬菜品种的地方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常山是传统的茶叶产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以生产绿茶为主。2004年,全县茶叶面积8800亩,茶叶产量245吨,产值1100万元。通过加强茶园管理、改造低产茶园、名茶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县已经拥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集中成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名优茶的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以常山银毫、柚乡春等品牌为主的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的87.5%。
201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417万元,比2012年年增长4.7%。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42454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10037亩,油料播种面积61403亩,蔬菜种植面积53200亩,果用瓜种植面积5422亩。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量80190吨,比上年增长0.5%;油料产量7197吨,增长5.5%;蔬菜产量87647吨,下降0.6%;果用瓜产量13607吨,增长13.8%。 幼儿教育。1988年以后,全县幼儿园基本稳定在二百所左右,每年入园幼儿总数达6—7千名,教职工三百上下名,总体上呈稳中有升态势。民办幼儿,尤其是农村幼儿园蓬勃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辉埠等乡镇成立了中心幼儿园。2002年教育局设幼儿教育管理科,各乡镇成立幼教工作站。之后,对全县幼儿园进行审核登记注册,并开展合格幼儿园和等级幼儿园的评估及幼儿园的年检工作,实施幼儿教育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
小学教育。1988年以来,全县小学继续撤并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的农村完小、村小,布局逐年调整。到2002年,全县有小学129所,与1988年相比减少一半左右,比最高年份1964年的465所减少了336所。在1986年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天马镇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生免试直接升入初中。之后其他乡镇逐步实施义务教育,到1995年,全县24个乡镇全部实施义务教育。1999年秋,实施《常山县义务教育学制改革方案》,小学同时招收五年制和六年制新生。到2000年,完成学制改革任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自1978后以后,中学基本稳定在30所左右,大致上是每乡镇一所初级中学,城关、招贤、芳村、白石四片各一所完中的格局。1至2002年,全县普通中学计24所,其中高〈完〉中4所;在校生17677人,其中高中生3322人;教职工1091人,其中专任教师960人。
中等职业教育。1988年,县政协教育组牵头创办定阳职业中学,针对常山实际,当年秋招收纺织班、微生物班新生120名。至2002年,全县职业高中3所,38个班级,在校生1926人;教职工72人,其中社会力量办学27人。
成人教育。在1986年实现“基本无盲县”的基础上,扫盲工作继续进行。1990年成立县扫盲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八·五扫盲规划表。至2000年,乡、村两级成校培训了14.6万人次的农民,青壮年非盲率达98%,基本实现世纪末扫除文盲的目标。
教师队伍。1987年,全县教职工总数1626人,专任教师1420人;专任教师达到合格学历的人数大约三分之一。2002年,教职工总数2311人,专任教师2100人。15年来,教职工总数和专任教师分别增加了685和680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达到规定学历的公办教师分别是1028、693、147人,合格率分别为95%、96%、71%。 截至2010年底,全县创建省级强乡5个、省级小康村150个、省级农村体育俱乐部10个、省级先进社区4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个。新昌乡政府、天马镇紫港社区、县老年体协在第十四届省运会期间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对浦东新区的发展有哪些作用?我不要桥的简介 我要作用!
中国排名前十名的化妆品公司是欧莱雅、雅诗兰黛、欧珀莱、兰蔻、佰草、相宜本草、肌肤快线、美加净、郁美净、大宝。
1、欧莱雅
法国欧莱雅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公司之一,创办于1907年。欧莱雅矿物净化泥面膜包装小巧可爱,坚固耐摔,所有产品信息完备,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监管标准。这款面膜外形小巧可爱,膏体细腻,清香怡人,清洁肌肤的效果明显,用后皮肤清爽,不油腻,不干燥。有效的提亮了肤色。
2、雅诗兰黛
雅诗兰黛是美国雅诗兰黛公司旗下的化妆品旗舰品牌,雅诗兰黛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大型生产商和销售商。雅诗兰黛红石榴洗面奶既可以做洗面奶,又可做清洁面膜。一支两用,洗完不会有紧绷感。早上是温和的泡沫洁面乳,晚上把洁面摸在脸上敷5钟就是一个深度清洁的面膜。
3、欧珀莱
具有“伴你左右”含义的欧珀莱产品,秉承资生堂“高品质、高服务、高形象”的企业文化理念。欧珀莱臻白多效角质调理肌底液倒在手背上几滴,基本上水滴状不会成型,可以看到是完全透明的液体质地,流动性非常强,涂抹在肌肤上能感觉到质地轻盈,也不会有太过单薄干燥的感觉。淡淡的花香味道,闻起来非常的舒服。
扩展资料
化妆品保存注意事项
1、睫毛膏最多使用六个月
睫毛膏最多使用六个月,超过六个月就应该要淘汰掉了。睫毛膏中是有油分的,这种成分很容易变硬变质,而使用睫毛膏时,都需要离眼球非常近,如果变质后,继续使用,对眼睛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2、脸刷和粉扑等定期清洗
粉扑、脸刷等就是比较常见的上妆工具,所以化妆辅助用具的保养也不能忽略。脸刷和粉扑等一定要做到定期清洁,如果长时间不清洁,就会沾满太多的细菌粉尘,再继续用在皮肤上,则会令皮肤受损严重和越来越敏感。
3、化妆品远离潮湿的地方
化妆品的储存不宜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湿度较高的环境很容易令化妆品返潮,从而出现发霉、出水等现象,所以不要将化妆品或护肤品直接放在浴室内,最好放在梳妆台上,更加干燥和安全。
浦东开发开放,也谱写了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作为创造昨日辉煌的老工业基地,浦东开发开放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浦东开发为契机,通过东西联动,加快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性调整,全面促进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再创上海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一、浦东开发开放及自身产业演变轨迹
经过十年的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综合经济实力方面看:1999年,浦东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00.5亿元,比1990年的60亿元增长13.3倍,十年平均增长21.3%。浦东新区占全市GDP总比重也上升到19.8%。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浦东的经济和产业形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济形态从以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元经济,转变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框架、以多元投资为基础、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繁荣发展的多元经济。
——经济结构从以市郊农业和配套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转变为以金融贸易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工业为支撑的现代经济。
——产业结构从主要靠二产拉动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二产、三产共同拉动的多元结构。
——浦东功能辐射从上海市内东西联动,转变为与长江流域、与国内其他地区、与国际市场互动,浦东开发已进入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进的新阶段,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雏形已经在黄浦江东岸初步建成。
二、浦东开发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与“孤岛式”发展模式不同,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一直与整个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连。在“依托浦西、以东带西、东西联动”方针的指导下,浦东依托上海产业基础推进自身产业升级,上海也以浦东为“龙头”推动产业的调整,取得了互相促进,加速发展的效应。可以说,浦东开发开放十年间的过程,就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就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高速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如下作用:
1、大力利用外资,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浦东开发开放十年间,正值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十年来,通过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浦东吸引外资的水平不断提高。至1999年末,已有来自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外商在浦东投资企业5942家,总投资294.43亿美元,合同外资115.68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8家公司在浦东投资1818个项目,总投资达86亿美元;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79个,总投资256亿美元。浦东新区已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28.8%,项目总数的30%。通过与外商资本的嫁接,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信息产业、现代生物医药工业、家电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构筑上海一批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和企业。通过这些产业和企业的建立,使上海企业和产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也提升了上海出口商品的结构。上海市外贸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53.17亿美元迅速提高到1999年的187.85亿美元,增长达3.5倍。从出口企业构成上看,“三资”企业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66%;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去年上海机电产品已占出口总额的43.75%;“双高”产品的含量也已近40%,这表明上海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正迅速增强。
2、带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合理化
作为老的工业基地,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的上海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趋势不明显。因此,在上海发展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总目标下,浦东的发展战略定位为“金融、贸易、高新技术先行”,两者的方向保持一致。十年来,上海市在浦东开发开放中,坚持优化市场配置的原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二产业升级换代,并为整个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了先导作用。浦东以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代表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快速增长;金桥现代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和支柱工业形成规模,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经济初具特色,外高桥保税区加工贸易功能开始凸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功能建设,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辐射效应开始发挥,金融保险业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第三产业的支柱。由于1999年浦东第在产业迅速发展,去年占浦东GDP的比例已达44.1%,以此推动上海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年均递增1.7个百分点,开始形成三产与二产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从上海二产发展的情况看,处于调整期的上海工业,十年“关、停、并、转”的破产1028家,下岗分流150万人次,传统工业如纺织、轻工、有色工业等生产下降,而同期上海工业十年却平均每年增长14.5%。这一下一上反映了浦东的二产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增长点,一个极为重要的孵化器,一个极为重要的蓄水池。
3、适庆科技发展趋势,促进产业高技术化
作为对外开放开发区,浦东机关报区在吸纳外资进入的同时,关键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上海产业向高技术化发展。十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上海借助浦东新区兴建“一江三桥”(即张江、金桥、外高桥、孙桥)高新技术产业带,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张江高科技园区着力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上海软件园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到1999年末,张江园区已引进中外项目67个,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金桥出口加工区以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现代家电和生物医药为主体的四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互为依托,牵引和辐射的集群效应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带还辟通了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通道”,形成了上海贝尔、上海日立两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和40多个层次较高的企业研发中心。通过浦东的辐射效应,上海工业系统已累计建立70个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23个,市级47个。通过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创造国内技术领先产品,并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上海的产业水平特别是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1999年,汽车、通讯设备等六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近60%,上海正不断构筑新的产业高地。
4、提供发展新空间,促进上海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从传统上海工业的空间布局看,工业企业主要分散于市区,这既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整体开发,也不利于工业企业及产品的配套和规模化。按照把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根据“市区体现上海的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上海工业的实力和水平”的指导思想,上海作出了“退二进三”的调整决策,即以市中心内环线为界,内环线以内发展都市型工业为主,内环线之间发展都市型工业、高科技产业及配套工业,外环线以外发展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为主。至1998年,内环线内106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相继有500多家工厂(车间)迁出,腾出了350万平方米的场地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在这新一轮的大调整中,一方面,通过浦东开发有关政策的波及效应,推动上海市区金融、贸易、信息等服务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实现市区经济的服务化;另一方面,清东新区作为上海1+3+9工业区系列组合的“龙头”,通过一批新的工业区如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桥工业区等工业区的建设,使浦东崛起了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体现了上海产业和工业布局的新态势。
5、发挥调整新优势,推动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
浦东开发开放的十年中,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为适时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上海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综合功能,为企业制度创新提供舞台。通过以证券、期化、产权、人才、房地产等要素市场为第一层面,石油、汽车、钢铁等生产资料市场体系的建立,为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批国有老企业和集体企业在浦东投资与外商投资经济嫁接,提升了产业能级,成为上海工业新高地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募集发展资金,改善资本结构,实现了多坏分子化投资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造;一批国有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进行了多方面整合,规范了市场进退行为,逐步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一批国有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开始了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构建了支柱工业的生产集群,各产业间技术进步的相互溢出效应,推动了工业整体进步。同时,一大批混合经济和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提供了包括资本嫁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良好社会条件。据统计,十年来,上海工业企业破产兼并和资产重组活动有近30%是依托浦东实现的。
三、进一步发挥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思考
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浦东开发开放发挥了先导、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经过十年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当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浦东开发开放将面临新阶段的新情况,面临我国加入WTO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浦东新区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以金融、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如何推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和探索。在此,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增强东西产业互动,在上海产业大格局中明确定位。
浦东参与的产业体系可以分为三个环,即以浦东自身产业空间为第一环,浦东融入浦西形成上海产业空间为第二环,上海产业进入全国和全球产业体系为第三环。在这三环中,关键是做好作为中观层面的第二环开发。总体上,浦东自身产业要进行相应调整并得到发展,但同时要与上海整体的产业政策保持一致相互协调。因此,在上海整体产业升级中应引导浦东产业定位,发挥其综合试验区的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信息、通讯、电子及服务贸易等产业,增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上海经济总量中的比例。由于浦东开发是在人口相对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展的,对浦东自身产业中尚有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竞争力较差的传统工业企业,要加大调整和技术改造,迅速提高产业和产品等级,解决浦东浦西仍存在的产业趋同化问题。同时,应加强对浦东产业联动、产业政策方面的规划,提供利用外资、产业服务等方面的良好环境,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浦东与上海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现象,发挥浦东新区在产业调整中的带动作用。
第二,面临加入WTO新形势,积有汇入国际产业大格局。
作为我国市场准入程度最高和对外开放上,并率先汇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流。结合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浦东继续发挥综合试验区的作用,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为吸引外资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应继续做好直接利用外资工作,重点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鼓励外商资本进入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引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重点行业和项目。同时,对间接利用外资这一国际主要融资形式及时研究,积极吸引国际投资进入金融、贸易、保险等领域,吸纳外资参与浦东和上海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加大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在加入WTO“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情况下,浦东开发开放不仅要大胆“引进来”,还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走出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为此,应积极推动借助浦东政策的1000余家外贸公司,进一步开辟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推动落户浦东的各类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兴办技术中心,进行产业转移,推动上海企业和产品,利用浦东的信息优势,为上海积极培训“走出去”的各类人才,了解和掌握国际通行的商务、法律和规则。
第三、面向全国加强服务,发挥经济发展的“桥梁”、“枢纽”的作用。
为适应上海沿长江中下游和全国进行产业调整和延伸的需要,必须突出浦东为工江三角洲服务、为全国服务的功能,完善“延伸周边、辐射江浙、服务全国”的城市形态布局,形成浦东服务全国的“窗口”、“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前,国家提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对上海既是挑战,也是千载难适的机遇。为发挥浦东和上海在全世国经济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应进一步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拓展上海和浦东交通、通讯、信息等方面的枢纽口岸功能;要充分发挥浦东证券、金融、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兴办钻石交易和黄金交易等新兴的要素市场,形成上海和浦东在资金、项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应努力完善浦东在人才引进培训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全国面向市场经济的人才基地和科技产业化基地。应积极挖掘浦东在承办展览、会议、咨询、旅游等方面的功能,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国内外商品、文化、信息的交汇点和“窗口”,同时,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环境,做好吸引国内企业和大集团总部落户浦东的工作,使浦东成为全国的浦东,使上海企业成为全国的企业。
第四,面向未来产业竞争趋势,使浦东成为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热土。
从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完成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后,工业结构应向高技术化演变,高科技的不断产业化是重点追求的目标。
结合上海经济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应充分利用浦东的特有优势,率先使浦东从以技术引进为主向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转变,使浦东成为上海工业和科技创新的“龙头”。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方面,要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先导,推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全面渗透,努力培育优势产业群,构筑由战略产业、支柱产业、都市型产业和知识型产业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浦东在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应形成“内、外、民、小”等四种科技创机关报大军汇集的局面,全面营造“科技浦东”概念。积极吸引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落户浦东,鼓励国内企业在浦东兴办研发中心;积极吸引外资在浦东设立地区研发中心,鼓励外资参股企业研发机构;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条件,形成合伙、股份等所有制形式的高科技企业群;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员和青年科技人员到浦东创业,形成一批科技型、哑铃型、头脑型的科技企业。
为提供对以上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撑,浦东和上海将集中力量抓好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努力拓展张江高科技园区在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和机制创新方面的功能,使浦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地。
关于“常山县的经济”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佘松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常山县的经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常山县的经济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常山县的浙江常山工业园区...
文章不错《常山县的经济》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