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字可以换什么偏旁

换日=旸、换木=杨、换土=场、换水=汤、换月=肠、换金=钖、换石=砀、换火=炀

一、换木=杨

杨树,落叶乔木。种类很多,有山杨、毛白杨、小叶杨等多种,多为速生 用材树。木材供建筑、造纸等用。

二、换土=场

chǎng ]

1、适应某种需要的比较大的地方:会~。操~。市~。剧~。广~。

2、舞台:上~。下~。

3、指某种活动范围:官~。名利~。逢~作戏。

4、事情发生的地点:现~。当~。在~。

5、指表演或比赛的全场:开~。终~。

6、戏剧中较小的段落,每场表演故事的一个片段。

7、用于有场次或有场地的文娱体育活动:三~球赛。跳一~舞。

8、电视接收机中,电子束对一幅画面的奇数行或偶数行完成一次隔行扫描,叫做一场。奇数场和偶数场合为一帧完整画面。

9、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依靠有关的场来实现。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

[ cháng ]

1、平坦的空地,多用来翻晒粮食,碾轧谷物:打~。起~。~上堆满麦子。

2、集;市集:赶~。

3、用于事情的经过:一~透雨。一~大战。空欢喜一~ 。

三、换水=汤

[ tāng ]

1、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也指烹调后以汁液为主的副食:米~。姜~。煲~。

2、开水;热水:赴~蹈火。

3、中药方剂。用水煎服:茵陈~。

4、也叫成汤、唐、大乙。商朝第一个君主。夏桀残酷暴虐,人民反对,诸侯叛离。汤起兵灭夏,约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都亳(今河南商丘)。

[ shāng ]

〔汤汤〕水流大而急。

四、换月=肠

1、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像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分为小肠、大肠两部分,起消化和吸收作用。通称肠子。

2、心思;情怀:愁~。衷~。

3、在肠衣里塞进肉、淀粉等制成的食品:香~。鱼~。腊~。

五、换日=旸

1、日出。

2、晴;晴天。

扩展资料

一、杨组词:杨柳、杨树、白杨、响杨、水杨、杨梅、杨桃、常杨、杨荷、颜杨、杨颜、杨叉、杨褒、杨班

例:颜杨[yán yáng]?

书法家唐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并称。

二、场组词:现场、市场、牧场、商场、林场、场地、操场、菜场、会场、广场、一场、场合、战场、货场

例:场地[chǎng dì]?

空地,多指供文娱体育活动或施工、试验等用的地方:平整~。~不够大。

三、汤组词:汤药、熬汤、汤碗、汤池、汤锅、黄汤、老汤、泡汤、汤团、温汤、汤壶、汤圆、汤头、汤水

例:汤锅[tāng guō]?

屠宰牲畜时烧热水煺毛的大型锅。也借指屠宰场。

四、肠组词:肠炎、衷肠、腊肠、小肠、肠胃、枯肠、香肠、愁肠、肥肠、大肠、饥肠、盲肠、结肠、柔肠

例:腊肠[là cháng]?

熟肉食的一种,猪的瘦肉泥加肥肉丁和淀粉、作料,灌入肠衣,再经煮和烤制成。

五、旸组词:日旸、旸谷、旸旱、恒旸、旸燥、旸乌、秋旸、旸旸、晏旸、常旸、亢旸、旸燠、久旸、雨旸

例:恒旸[héng yáng]?

亦作“恒阳”。久晴不雨。

我国自东汉至南北时期的5项科学技术成就

日加一个汤右边的字是旸,读作yáng。

旸是一个汉字,读作yáng,本意是指旭日初升,引申义为晴天。该字在《淮南子·地形》和《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等文献均有记载。旸,寓意佳。入男名,多为俊美之意。

组词介绍:

日出旸谷:“日出旸谷”这句话出自于《诗经》,旸谷是太阳出生的地方,寓意着希望。

久旸:读音为jiǔ yáng ,汉语词语,意思是久晴。

晏旸:读音为yàn yáng ,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晴朗。

1.气象科学的成就

夏代(公元前22世纪━前17世纪):

夏代前期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有关的正南北线,由此可以推断二分二至。利用天象、物候进行农事活动。

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前11世纪):

很重视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当时用 甲骨文表述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还利用占卜来预求天气信息(可长达十天),有季节、八方位等概念。

西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

能用土圭定方位,并知不论“雨、旸<晴天>、燠<热>、寒、风”五类气象状况是否反常,均与农牧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在《诗经?幽风?七月》记有一年各月物候现象和知识,已有天气谚语和气候谚语的记载,。周初完成的<<夏小正>>一篇,为我国最早的物候学专著。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一书开始把天气反常列史事记载的重要内容之一。秦国人医和已将六种天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反常作为病的外因看待。曾参(公元前505年至前435年)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管仲不仅认识到植物生长种类与地势高下及地下水深浅的关系,还提出了齐国三十节气的划分。《孙子兵法》把天时(“阴阳、寒暑、时制也”)作为军事胜负的五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提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2年):

军事气象学有所发展。主张利用气象条件战胜之。庄周(公元前369年至前286年)指出风是空气的流动,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使水面悄悄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说明季节、气候、天气与养生、疾病、病因、治疗的关系,并提出候、气、时、岁等 概念,其中涉及到一些气象病因的人体病理学问题。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是我国大统一时期,已规定各地需向中央政府上报雨情的法律制度(《秦侓十八种?田侓》)。规定各地雨后要及时书面报告受雨泽和受益(受 雨、抽穗)及受灾(旱、涝、风、雨之灾)的田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类,对云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列有和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提到测风仪器“伣、铜凤凰、风铜鸟”三种测定风向仪器和“天平式土灰测湿计”。董仲舒在《董胶西集雨雹对》中指出雨滴大小疏密与风吹碰并雨滴的成度有关。王充在《论衡》中批驳当时关于雷电形成方面的迷信观点,指出雷电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后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提出了梅雨、信风等名称。蔡邕在《月令章句》中对虹的形成指出,它是“阴阳交接之气、著于形色者也。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

三国时(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赵君卿注《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晋代(公元281年━公元419年):

晋代相风木鸟(风向器)盛行,多装置在城墙上及天文部门内,也有设在太仆寺(交通部门)的。周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东晋姜芨指出近地面游气(蒙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集当时农业气象之大成。提出了熏烟防霜及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把七十二候列入历书。沈怀远《南越志》最早提到台风,当时称为“飓风”或“惧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九九为一年最冷期。

2.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3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2)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3)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4.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

5地理成就

(1)《周易》一书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2)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3)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4)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6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7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8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1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大宋剑客的头像
    大宋剑客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大宋剑客”

  • 大宋剑客
    大宋剑客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换日=旸、换木=杨、换土=场、换水=汤、换月=肠、换金=钖、换石=砀、换火=炀一、换木=杨杨树,落叶乔木。种类很多,有山杨、毛白杨、小叶杨等多种,多为速生 用材树。木材供建筑、...

  • 大宋剑客
    用户080510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扬字可以换什么偏旁》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